行業新聞

鏡頭常見光學問題

2023-04-27 09:49| 發布者: | 查看: |

1.變焦與(yu) 對焦

變焦就是改變鏡頭的焦距(準確說是像距),以改變拍攝的視角,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把被攝體(ti) 拉近或推遠(點擊鏈接參考前文《景深與(yu) 測量》)。例如18-55mm和70-200mm鏡頭就是典型的變焦鏡頭。焦距越長,視角越窄(點擊鏈接參考前文《鏡頭角度和拍攝距離計算表》)。

對焦通常指調整鏡片組和底片(傳(chuan) 感器平麵)之間的距離,從(cong) 而使被攝物在CCD/CMOS上成的像清晰。

我們(men) 通常說的“調焦”一般指“對焦”。有些人認為(wei) 定焦鏡頭不能調焦的說法是錯誤的。

2.光圈與(yu) 銳度

追求成像的銳利應該是所有鏡頭的追求。鏡頭的光圈值一般從(cong) F1.2-F32不等,例如F1.8-F16,對於(yu) 普通的單反鏡頭來說,通常成像銳利的光圈值是F5.6或者F8,為(wei) 什麽(me) 呢?這涉及到2個(ge) 概念,一個(ge) 是球差、一個(ge) 是衍射(點擊鏈接參考前文《像差基礎概述》)。

衍射,超小光圈處影響銳利度的因素。

衍射(diffraction)是指波遇到障礙物時偏離原來直線傳(chuan) 播的物理現象。在經典物理學中,波在穿過狹縫、小孔或圓盤之類的障礙物後會(hui) 發生不同程度的彎散傳(chuan) 播。與(yu) 之相關(guan) 的概念有愛裏斑、瑞利判據等。

球差,大光圈處影響銳利度的因素。

我們(men) 通常看到的透鏡成像的簡化圖中,平行光通過透鏡以後匯聚於(yu) 一點,這點叫做焦點,其實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,如下圖所示。

光線既然不能完美匯聚,也就不可能產(chan) 生銳利的成像。當光圈大(光圈F值小)的時候,透鏡接收光的圓麵很大,於(yu) 是光線的匯聚處會(hui) 非常分散,造成成像不銳利。當光圈縮小的時候,透鏡接收光的圓麵很小,這時候光線經過透鏡以後,匯聚處相對來說更集中一些,這樣成像也就更加銳利了。一般來說對焦不會(hui) 非常準確,光圈小的時候景深更深,也會(hui) 顯得更銳利。

對於(yu) 實際的鏡頭來說,鏡頭內(nei) 部的鏡片是很複雜的,可能有幾片甚至十幾片鏡片,有些鏡片的材質還較為(wei) 昂貴,例如螢石,它們(men) 的主要作用其實就是改善鏡頭的光學素質,校正各種球差、彗差、色散、畸變等等。例如EF 200mm f/2L IS USM鏡頭如下圖所示。

3.微距鏡頭與(yu) 遠處對焦

其中,p是物距,p’是像距,f是焦距。

以手機拍照舉(ju) 例,你可以對半米遠的茶杯對焦,也可以對50米外的高樓對上焦。但是有些定焦微距鏡頭卻不可以,例如它隻能對10厘米處的物體(ti) 對焦,在其他距離上都不能對上焦。從(cong) 上麵的公式可知,當物距(p)很大的時候,1/p接近於(yu) 0,此時焦距(平行光入射時從(cong) 透鏡光心到光聚集之焦點的距離)約等於(yu) 像距。也就是說此時焦點和像麵(底片)重合。

我們(men) 通常認為(wei) 定焦鏡頭的焦距不變,但值得注意的是焦距是在平行光入射的情況下定義(yi) 的。另外一種準確的說法是定焦鏡頭像距不變、視角不變。

普通定焦鏡頭可以認為(wei) 焦距不變。例如50mm F1.8,它的近對焦距離是450mm,物距比450mm小一點點。根據上麵的公式,此時1/p就非常小了,可忽略,此時p’≈f,即焦點落在像麵上。可認為(wei) 焦距基本不變。但是對於(yu) 佳能“百微”和尼康“105微”這樣的微距鏡頭來說,大放大比例是1倍,此時對焦距離就很近了,此時相對於(yu) 焦距來說,1/p就不可以忽略了,這時算出來的實際的透鏡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就不等於(yu) 之前的焦距了。對於(yu) “百微”和“105微”這樣的鏡頭來說,由於(yu) 其極特殊的光學結構,既可以在無窮遠處合焦,也可以在很近的“不同”位置合焦。這是靠移動鏡頭內(nei) 部的多組鏡片組實現的。

以單反加裝近攝接圈(如下圖所示,用於(yu) 拉長法蘭(lan) 距,即鏡頭卡口到相機底片的距離)為(wei) 例,如果是50mm定焦鏡頭加近攝接圈,那麽(me) 鏡頭的合焦距離就是一個(ge) 確定的距離。如果是18-55mm變焦鏡頭加近攝接圈,那麽(me) 鏡頭的合焦活動範圍就是很小的一段距離。

還是看之前的公式如下圖所示。

由於(yu) 強行拉長了法蘭(lan) 距,像距p’必然變大很多。而焦點到光心的距離f基本變化不大,所以像距p會(hui) 大大較小。假設加了接圈以後,像距p’=2f,那麽(me) 此時p=2f,也就是隻有物距等於(yu) 2f的時候才能完美合焦。所以有些微距鏡頭不能在無窮遠處對焦,變焦鏡頭加了接圈以後合焦活動範圍有很小的一段距離,而不是固定的距離。(因為(wei) 變焦鏡頭的焦距變化範圍大一些)

4.無窮共軛鏡頭與(yu) 有限共軛鏡頭

共軛指的是某種互相對應的2個(ge) 點或者兩(liang) 個(ge) 元素,像點和物點就是一組共軛點。又涉及到兩(liang) 個(ge) 概念叫做入瞳和出瞳,在此不展開。

無窮共軛鏡頭,像點對應的物點在無窮遠處(可以理解為(wei) 很遠處),如下圖所示。

有限共軛鏡頭,像點對應的物點隻能在有限的距離內(nei) ,如下圖所示。

一般來說,手機攝像頭、普通鏡頭都是無窮共軛鏡頭,而工業(ye) 微距鏡頭大多是有限共軛鏡頭,像“百微”、“105微”這樣的奇葩,既可以是無窮共軛鏡頭,又可以使有限共軛鏡頭。

5.紅光與(yu) 藍光

解像力方麵,藍光由於(yu) 波長更短,衍射效應更弱,因此刻畫細節的能力更強,拍攝微小的物體(ti) ,藍光是首選。而紅光呢,黑白CCD對紅光更敏感,但其實這優(you) 勢並不大,或許在需要盡量減輕環境光幹擾的時候,有一點作用。此外,紅光源的優(you) 勢是價(jia) 格比藍光源便宜一些。

拍攝彩色物體(ti) 方麵,很多人認為(wei) 區分彩色物體(ti) 一定需要彩色相機,其實不然。對於(yu) 一幅RGB彩色圖,轉為(wei) 有明暗變化的灰度圖時,遵循的公式通常是這樣的,結果亮度灰階值=30%紅色+59%綠色+11%藍色。也就是說,不同顏色的物體(ti) 轉為(wei) 灰色時,亮度是不一樣的。並且,當你給物體(ti) 打某種顏色的光的時候,再用黑白相機拍,得到的灰度圖片又不一樣,如下圖所示。

這裏不使用彩色相機的原因是,首先不同相機價(jia) 格差異因素是一方麵,更重要的是,黑白圖片的數據量隻有彩色圖片的1/3,這種差異就會(hui) 體(ti) 現在圖像處理的速度上。生產(chan) 速度對於(yu) 工業(ye) 生產(chan) 來說是極為(wei) 重要的。規律大致可以總結如下,用紅色光給彩色物體(ti) 打光,然後用黑白相機拍攝,物體(ti) 紅色的部分變成亮白色,物體(ti) 白色部分變成淺灰色,跟紅色差異大的顏色則變成暗黑色,黑色還是黑色(點擊鏈接參考前文《光與(yu) 色覺》)。

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,紅色光源通常要比藍色光源便宜。紅色LED光源製作簡單,早就發明了出來,而藍色LED的研製則晚了許多,201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3位曾經在藍光LED研製方麵做出卓越成就的科學家,由此可見一般(點擊鏈接參考前文《機器視覺照明技巧》)。

6.工業(ye) 領域與(yu) ISO參數

光圈、快門時間、ISO是取得合適曝光的三駕馬車,三者互相合作也互相製約。ISO通常取值為(wei) 100-3200。ISO這個(ge) 參數在工業(ye) 機器視覺領域被換了個(ge) 名字,叫做gain(增益),這個(ge) 參數一般不用調。

通常ISO越高,相機感應光的能力越強,相應的噪點也越多,畫質也越差。對於(yu) 每一個(ge) 攝影師來說,絕大多數情況下,他都希望把ISO固定在100,因為(wei) 這可以獲得純淨的畫麵,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。因為(wei) 在暗光環境下,ISO太低,隻能強行調大光圈,但是光圈是有限的,因此隻能增加快門時間,但是快門時間一長,手持拍攝必然糊片。但是在工業(ye) 領域一般不存在這個(ge) 問題(或者說這個(ge) 問題是次要問題),一是因為(wei) 工業(ye) 相機一般不動,曝光時間很長也不會(hui) 糊片,另外,工業(ye) 視覺設備光源自帶,幾乎不存在暗光環境。

7.光源與(yu) 亮度

首先,光源亮度高,快門時間就能降下來,有可能可以提高采圖速度。其次,光源亮度高,可以大大減輕環境雜光的影響。另外,光源亮度高,可以將光圈縮小,而通常縮小光圈可以得到更銳利的畫麵和更大的景深,這些對於(yu) 機器視覺係統來說是極為(wei) 重要的。所以選擇光源的時候,光源亮度越高越好。

8.單顆像素質量

單顆像素指的是傳(chuan) 感器上的一顆像素,單顆像素質量通常直接和像素顆粒的大小有關(guan) 。例如有的相機的像素顆粒是5um×5um,而很多手機的像素顆粒大小是1.12um×1.12um,或者1.3um×1.3um,這個(ge) 數值越大,表明單顆像素質量越好。主要原因是,像素之間存在電訊幹擾,像素顆粒越小,那麽(me) 相當於(yu) 相鄰像素的間距越小,那麽(me) 越容易產(chan) 生相互幹擾,帶來的結果是畫質純淨度的下降。

行業新聞Content
聯係方式Contact
電 話:021-51860819 Q Q :251916717 郵 箱:sales@cnjiaoyuw.com 地 址:上海市寶山區滬太路2999弄上海國際研發總部基地29號305室

 
谘詢熱線
021-51860819
返回頂部

友情鏈接: